2016年成都市智慧餐飲平台應用試點店將增加到500—1000家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作為較早觸網的傳統產業之一,餐飲業在本輪“互聯網+”的浪潮中將如何做好加法,用科技讓人們吃得更好,也讓餐飲業本身完成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升級?記者從昨日結束的首屆2015成都智慧餐飲發展論壇上獲悉,為助力成都“美食之都”建設,繼成都市智慧餐飲平台建設3月啟動以來,目前已有3家完成改造,70餘家正在改造進程中,而根據規劃,到年底,全市智慧餐飲平台應用試點餐館的數量將增加到500—1000家。
互聯網+餐飲 不隻是團購外賣而是行業“再造”
“在過去的2014年,是餐飲行業無比熱鬧的一年。”成都移動互聯網協會理事朱磊表示,去年是各平台大佬使盡渾身解數,不遺餘力爭奪市場異常熱鬧的一年,餓了麽、美團、大眾點評、百度外賣等巨頭打響了餐飲外賣入口之戰,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聲勢浩大的地推部隊、金額咂舌的補貼額度都前所未有,同時,皇太極、雕爺牛腩、叫隻雞等各種互聯網餐飲品牌也在這一背景下層出不窮,各領風***。
然而,數據卻顯示,餐飲行業整體的信息化水平依然偏低。據不完全統計,目前,65%的餐飲企業對信息化的理解僅僅停留在點餐軟件(甚至點餐寶)上;85%的餐飲企業對於基於雲的餐飲管理係統、客戶關係管理軟件、基於會員數據的營銷輔助係統毫無概念。而采用了點餐係統的餐飲企業比例也僅僅隻占到行業的23%,使用了會員管理係統的餐飲企業所占比例更是少到隻占整個行業的16%。對於數據價值和數據共享價值有認識的餐飲企業隻占到了行業的11%。
“其實,粉色导航APP入口可以看到現在致力於智慧餐飲的基本是互聯網企業,餐飲商戶本身並非主角,在某種程度上,甚至隻是當下互聯網趨勢‘倒逼’的被動應對而已。”新本事智慧餐飲運營總監範華明在對上述數據進行分析時表示,熱鬧背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尷尬”,就在於看似熱鬧的互聯網平台企業雖然給餐館“導入”了用戶,但餐飲企業卻發現,更加忙碌的結果對消費者的餐飲到店以及餐館的營業額提升作用有限,因為商戶為了從這些平台獲得用戶流量,必須做出一定的讓利,而客流的增加,又會降低服務水平。
“‘互聯網+’餐飲不簡單等同於團購、外賣,雖然前者為消費者帶來了實惠,後者帶來了便利,但餐飲業本身的結構並沒有改變。”他說,為此,要真正通過“互聯網+”實現餐飲業的轉型升級,對餐飲企業來說,是要通過互聯網減少成本、增加顧客互動,進而提升利潤,“比如過去開店選址或者是設計菜單,靠的是老板或者大師傅十多二十年的經驗,但在互聯網幫助下,粉色导航APP入口可以利用對細分市場的大數據分析很快完成這一過程。”
不帶現金不帶卡 下館子隻需“刷手機”
那麽,真正的智慧餐飲應該是怎樣的模樣呢?作為***早提出成都智慧餐飲平台建設計劃的青羊區美食促進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智慧餐飲應該是基於移動互聯網強社交關係鏈,融合線下門店構建門店業務場景入口,連接商家、菜品、服務員、客戶,通過互動、體驗、分享、消費、成長、特權等線上線下融合手段進行全方位數據記錄,多維度、多形式、多手段、趣味化激勵粉絲成長,提升粉絲活躍度與黏度,實現線下客流聚合,門店協同管理與線上活動、服務、移動電商緊密結合,打造以門店為中心的移動營銷體係與O2O閉環,促進客戶與餐飲企業共同成長,轉化交易的現代化餐飲產業模式。
具體到企業來說,就是要建立餐飲企業自有品牌下的營銷體係,一體化解決餐飲企業在移動支付、微信點餐、手機餐廳、電子收銀、營銷策劃、成本控製、精細化管理方麵的問題,為餐飲企業獲取客源、節省成本、增強管理、提升業績和消費者滿意度帶來顯著成效,幫助餐飲企業快速邁進“互聯網+”時代。
對消費者來說,就是以後吃飯都不用帶錢包與銀行卡,隻需拿著自己的手機,就可輕輕鬆鬆完成從預約、訂座,到點菜、下單,再到支付的全過程,還能在吃飯的間隙,通過搖一搖等方式,了解這家餐館的曆史文化,參與店家的抽獎活動,“玩手機”玩出意外驚喜呢。
“目前,粉色导航APP入口智慧餐飲平台建設已經啟動,下一步重點是實體店應用試點的推廣,在前期的基礎上完善移動支付、消費者互動、優惠促銷等11項具體措施,計劃9月底前完成50家應用試點店,年底前達到500—1000家。”該負責人表示,與此同時,他們還將加強和青羊區食藥監局、成都市信用協會對接,擬將智慧餐飲數據作為食品安全監管和信用監管的參考依據,力爭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點,總結出包括帶寬要求、移動支付要求、中央廚房大數據要求、客戶信息管理要求等成都智慧餐飲的建設標準體係。